在時尚圈,奢侈品大牌的品牌LOGO和設計圖形,早已深入人心。 達人們看到雙C標識,立刻會想到香奈兒;大H想到愛馬仕;兩綠加一紅的帶子會想到這是GUCCI的風格。然而,最近一段時間,
在時尚圈,奢侈品大牌的品牌LOGO和設計圖形,早已深入人心。
達人們看到“雙C”標識,立刻會想到香奈兒;大H想到愛馬仕;兩綠加一紅的帶子會想到這是GUCCI的風格。然而,最近一段時間,奢侈品大牌們在商標領域又遭遇頭疼的事情:近日GUCCIO GUCCI S.P.A(以下簡稱GUCCI)狀告溫州市華安光學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華安光學”)侵害其商標,卻因證據不足而敗訴。
幾乎同一時間,遠在歐洲,德國法院裁定取消LV的兩項商標權:棕色米色棋盤格和黑色灰度色棋盤格圖案,原因在于這兩個格紋圖案與其他格紋圖案差別不夠明顯,不符合商標必須具備的“識別性”與“原創(chuàng)性”功能。
類似的事件在奢侈品領域已經司空見慣,一直以來,消費者購買奢侈品大牌是因其“LOGO崇拜”“商標崇拜”,但這樣的心理驅動卻由于假貨橫行而受到打擊,進而影響了“正牌”的市場表現。奢侈品為何疏于防范?“李鬼”的出現又折射了哪些不為人知的內部問題?
無孔不入的假貨
反主為客的尷尬
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假貨泛濫,價值“打折”究竟是由于外部的品牌損害,還是內部的品牌“自殘”?本報資料室/圖
現在品牌的假貨早已滲透到了高端私人會所中,價格相對較高,購買者多為品牌的潛在消費者。
奢侈品牌不僅無法維權,反而遭遇侵權訴訟,這不得不說是其品牌保護和商標保護的一個悲哀。
自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,像LV、GUCCI、萬寶龍這樣的奢侈品大牌,在華經歷過最好的時光:每年銷售額曾有兩位數的增長;也經歷過最壞的時光:增速放緩,甚至負增長。曾在某奢侈品集團工作過的一位業(yè)內人士向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透露,公司管理層對于中國市場的假貨泛濫問題,既無奈亦無助。
“早些時候,假貨擴大了品牌的認知度和傳播度,品牌花了更低的成本讓更多消費者了解,不過后來假貨泛濫,影響到了品牌的美譽度。如今品牌方打假都顧不過來了。”
GUCCI的案例正是上述人士所言狀態(tài)的真實寫照。2015年3月11日,GUCCI公司起訴華安光學,稱其生產標有“GUCCI”標識的產品,且受到過工商行政處罰,嚴重侵犯了品牌的注冊商標專用權,要求華安光學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道歉,同時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。
但華安光學的辯護人認為,公司自2013年初就已停產,不僅沒有生產標有“GUCCI”標識的眼鏡,未被行政部門處罰過。而法院最終判決認為,GUCCI公司對“GUCCI”注冊商標享有商標專用權,應受到法律的保護。但該案件中現有證據不能證明華安光學公司自2013年6月以來侵犯了GUCCI公司注冊商標并被溫州市甌海區(qū)工商行政管理局(現更名為溫州市甌海區(qū)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)查處的事實,駁回了GUCCI公司的訴訟請求。
上述業(yè)內人士認為,GUCCI公司的這則訴訟,有更多的象征意義。他表示,幾年前奢侈品的假貨多在地攤兒或小商品市場上銷售,購買者往往并不是品牌的目標消費者;現在品牌的假貨早已滲透到了高端私人會所中,價格相對較高,購買者多為品牌的潛在消費者或新興消費者,有一定的經濟實力,這嚴重影響了品牌的銷售額。
“公司內部每年都花很大的精力打假,但打假的目標特別分散,某造假企業(yè),今天在義烏生產,轉天就關閉了工廠轉向了溫州,過幾天又跑到了廣東,因此公司無法持續(xù)作戰(zhàn),耗時耗力,頗有力不從心之感。”該業(yè)內人士向記者透露,自2014年起,公司加大了在商標注冊、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投入,決心花更大的精力進行打假。
GUCCI狀告華安光學,僅僅是奢侈品牌維護其品牌及商標利益的一個縮影。奢侈品行業(yè)專家、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,消費者為奢侈品買單的也正是其品牌價值、LOGO、商標、歷史文化等無形資產。
“中國等新興市場屢遭侵權是這些市場監(jiān)管力度不嚴,知識產權保護較差,造假違規(guī)成本特別低。”周婷指出。不過觀察了近十年來奢侈品在華發(fā)展的歷程,她認為在上述原因之外,初期品牌方麻痹大意才是造成今天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。
Burberry曾經的慘痛經歷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。2013年年底,Burberry的經典格子圖形商標因“在中國3年未使用”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公告撤銷,而提出申請者是中國深圳一家民營箱包皮具公司路必達馬球,該公司曾于Burberry公司圍繞格子圖案等知識產權糾紛長達9年之久,不僅態(tài)度強硬,而且還對Burberry進行了天價“索賠”。
類似的尷尬并不少見:奢侈品牌不僅無法維權,反而遭遇侵權訴訟,這不得不說是其品牌保護和商標保護的一個悲哀。
“10年之前,假貨對于品牌的市場宣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但10年之后,假貨的可見度遠遠超過了真貨的可見度,導致品牌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,很多LOGO或圖形商標無法繼續(xù)使用,而這些恰恰是支持奢侈品生存發(fā)展的基本元素。”周婷說。
事實上,假貨不僅令品牌的產品周期縮短,同時由于品牌能見度與知名度“泛濫”,而且“魚目混珠”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,特別是有一定品位的消費者會漸漸放棄這些“撞包”,使得品牌價值削弱,甚至導致品牌消亡。從2012年起,很多中國一線城市的消費者開始悄然放棄了大LOGO標識的產品,更愿意選擇低調的無LOGO產品正是基于此。彼時包括LV、Prada、GUCCI在內的多個品牌同時推出了無LOGO設計的包,但是除去LOGO,產品相似度高,差異化不明顯,廣受消費者詬病。
自掘墳墓雪上加霜
除了外部原因,內部的“潛規(guī)則”或許也給了假貨更多的生存土壤。
隨著奢侈品在華增速放緩,多數奢侈品公司也開始了“修煉內功”的工作,加強對于品牌等無形資產的保護,開始了新的梳理調整,以期未來盡可能小地減少這方面的損失。
陶景洲律師長期為歐洲奢侈品集團提供與中國相關的法律意見,他認為目前《商標法》修改后,對于惡意注冊的可以作為商標撤銷的理由,從宏觀的方面給予了品牌更多的支持,同時政府也在不斷加大知假造假的違法成本。“盡管打假成本較高,品牌方還要堅持打假工作,維護品牌的利益。”陶景洲說。
國際奢侈品大牌在華遇“李鬼”問題曾困擾品牌發(fā)展多年,陶景洲認為,中國品牌應該吸取國際奢侈品大牌的經驗,做國際化時先要把自己的商標保護好,在國外注冊好商標,特別是國際注冊。同時在任何一個市場,有假或者有造假的苗頭,就要立刻采取法律措施滅掉。
不過,除了外部原因,內部的“潛規(guī)則”或許也給了假貨更多的生存土壤。“假貨橫行一方面來自于外部,那些工藝、質量很高的仿冒產品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鏈條。”上述業(yè)內人士向記者透露。不過內部的一些管理“黑洞”進一步縱容了這些現象的存在。
據其介紹,打假一直在品牌內部進行,但以打假為名謀私利,也成為一種潛規(guī)則,比方在某些渠道,品牌方發(fā)現有“躥貨”或來路不明的貨品(不一定是假貨),則以打假為名收取黑錢。而銷售方亦承認自身貨品有問題,為息事寧人則乖乖接受罰款,“在一些新興的電商平臺尤為嚴重。”該人士補充道。
此外,奢侈品常常玩“饑餓營銷”,號稱某個產品全球僅限量2000款,中國市場僅有100款,“沒有人會細糾這個數字,現實情況則是雖然限量,但銷量遠超過100、2000,對于這種情況來說,產品最大的‘鬼’來自于品牌內部而非造假商。品牌商為了銷量、營業(yè)額,相當于自掘了品牌的墳墓。”上述人士說。(朱耘 )
聲明:凡本網注明"來源:中細軟"的作品,均為本站原創(chuàng),侵權必究!轉載請注明“來源:中細軟”并標明本網網址www.gbicom.cn!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細軟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相關作品刊發(fā)之日起30日內進行 。聯(lián)系方式:400-700-0065在摘編網上稿件時,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稿件作者并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。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,及時準確地向權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費,請作品著作權人及時與本網站聯(lián)系,以便支付稿酬。